专辑简介:

乐队名称:Extreme
专辑名称: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 又名: 极端
条型码:0731454032728
发行时间:1995
出版者:A&M 唱片
介质:WAV
凡是在七八十年代出道的重金属乐队里如果只有一位吉他手的话,他肯定是大师级别的人物,最少也是个高手中的高手。我们可以看看,Van Halen、Pantera、Mr Big…都属于个中高手,而且往往此类乐队的风格与那时候正火的浓妆艳抹的流金完全不同。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被无数中国吉他手所追捧崇拜的Nuno Bettencourt 率领的Extreme 乐队。(台上灯光刷刷,台下鼓掌..欢呼..口哨..此起彼伏…)
1985年的美国波士顿,主唱Gary Cherone 结识了葡萄牙裔的吉他小子Nuno Bettencourt ,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天天讨论音乐,形影不离,让他们的女友很恼火…情投意合之际,Gary 找来了自己以前乐队的鼓手Paul Geary ,还有在乐器店认识的贝斯手Pat Badger ,正式组成了日后引无数歌迷竞折腰的Extreme 乐队。
首张同名专辑于1989年才推出,看封面四个小伙子的运动装打扮显然是参考了Anthrax 乐队的造型,和当时人妖一般的流行金属扮相截然不同,Extreme 的小伙子们很阳光,而且曲风与流金更是大相径庭,在硬摇滚基础上融入了大量Funk 节奏型的吉他RIFF,轻快上口的Wind Me Up 、Mutha (Don’t Wanna Go to School Today) 、Teacher’s Pet 、还有颇具古典韵味的Rock a Bye Bye 、以及前奏与尾奏改编自《土耳其进行曲》的Play With Me 都在预示着Extreme 走的是与前辈乐队完全不同的道路,Play With Me 的SOLO部分华丽异常的音阶走向也体现出Nuno 过人的演奏功力。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虽然Nuno 出自音乐世家,弹过钢琴,弹过贝斯,还打过鼓,但他本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乐器演奏训练以及科班乐理知识的培训,完全是靠家人熏陶以及自己的摸索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乐队的绝大多数歌曲出自他手,可谓是天才中的天才。(本人不提倡Nuno 的做法,音乐还是需要丰富的乐理知识以及娴熟的演奏,这和自身努力学习和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
虽然首张专辑销量一般,但也使默默无闻的他们走向了世界舞台,开始被众人所知。小伙子们趁火打劫..额。。是趁胜追击,很快就在一年后发行了第2张专辑《Pornograffitti》。这张专辑有着粗犷的编配、细腻的吉他演奏、还有Gary Cherone 热情如火的歌声,很快,柔情歌曲More Than Words 作为单曲推出,赢得了无数歌迷的心,如今有很多人还会抱着一把吉他来唱这首朴实无华的情歌。《Pornograffitti》相对于他们的首张专辑来说要重了很多,大量如同SOLO一般的吉他RIFF穿插在歌曲中,使传统四大件所造成的配器空洞感荡然无存。由于Extreme 极少使用键盘,所以他们在合声上下了很大功夫,像Get The Funk Out 、It (‘s A Monster) 、Song For Love 不光是吉他出彩,合唱的出色编写也是功不可没,所有的一切,使这张专辑获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除了More Than Words 以外,还有一首柔情歌曲When I First Kissed You ,Nuno 放下了吉他,坐到了钢琴前,Pat Badger 也拿起了弦贝斯,合作出了这首爵士味相当浓厚的歌曲,听起来就像是在纽约的一个周末晚上参加的舞会一样。印象里似乎没有哪个搞金属的乐队能写出这样的歌,十年前我一点也不喜欢这首歌,如今是越听越好听。还有更骇人听闻的He Man Woman Hater ,前奏的那段吉他SOLO坑了一大批吉他手去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扒,其实那是延时效果做出来的,包括Nuno 在现场时已经演示了,速度没那么快。
《Pornograffitti》的大举成功让Extreme 真正成了世界级的乐队,但是他们没有自满,也没有像一些流金乐队的乐手一样吸毒酗酒滥交,他们连一点绯闻都没有,这在于思想行为开放的美国是很不可思议的。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心态,造就了更为出色的第三张专辑《III Sides to Every Story》(国内称之为“故事的三面性”)。这是一张有如Queen 乐队摇滚歌剧一般的精彩专辑,一部宏大的诗篇,题材围绕着反战。当时美国正发动海湾战争,Extreme 有感而发,以此为创作灵感。不料,他们的论调竟是为大众所不容,销量远不如《Pornograffitti》。凭心而论,《III Sides to Every Story》是Extreme 最优秀的一张专辑,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唱片之一,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音乐性,要远远超出他们的前作,以及以往任何流金乐队。这张专辑充斥着大量键盘成分,却丝毫没有削弱金属质感,磁带版才有收录的Don’t Leave Me Alone 把我听哭过,还有Stop the World 中的吉他SOLO使我深深迷醉,最后的Everything Under the Sun 作为点睛之笔,把Yours/Mine/Truth 很好地融会贯通在一起,完成了最后的升华。可惜啊,就像李泉的《走钢索的人》这样同样精彩的唱片一样是销量惨淡,有时真不知道听众到底听歌听出个什么来,本该人手一张的精品却弃之不顾。
席卷世界的Grunge 风暴终于在Kurt Cobain 自杀的那一年达到了最高峰,80年代红极一时的重金属下场惨淡,没有一支乐队幸免于难,也许是上一张专辑的败走麦城,使Extreme 多少有点灰心,换了我一样也会这么想的,费尽心机做出来的精品无人赏识,市场该乱还是一样乱,不如随它们去吧。《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便是在这种心态下诞生了。之前有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迎合商业,所以这张专辑才会被打入冷宫。我要说正是因为他们迎合了商业,去跟风随大流地做本不属于他们自身特点的Grunge,结果两头不讨好,才会造成这张唱片的销量与评价史无前例的差。在Midnight Express 这首吉他演奏曲里,Nuno 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演奏风格,让这首曲子听起来很“无所谓”的感觉。包括Nuno 日后所组建的Mourning Widows 、Population 1 、DramaGods 乐队都不再是Extreme 那种华丽细腻的Funky Metal了,从外表到音乐,他越来越像是一个业余的Grunge玩家。
终于在1997年,主唱Gary Cherone 被Van Halen 挖走,结束了Extreme 令人难忘的八年音乐旅程。Nuno 虽然还在继续音乐之路,但是他的演奏再也没能感动别人,大家怀念的依然是那个四人组的Extreme 。我听Extreme 乐队已经整十年了,想当初《Pornograffitti》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刚接触Metallica 时的兴奋一样,广大歌迷也都希望他们能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中。
而今,在外漂泊了十年的四个老家伙终于又凑到了一起,在2008年的夏天发行了新专辑《Saudades de Rock》,我想这是任何一个热爱Extreme 和摇滚吉他的人都不能错过的一件喜事,虽然原鼓手Paul Geary 没有回归,但这并不影响Extreme 的音乐质量。首先还是Gary Cherone 依然热情如火的强劲歌声,不过略有点嘶哑,然后就是Extreme 招牌式的合唱,一切都那么的熟悉,但这张专辑的大部分歌曲已经不能算是“金属”了,Extreme 玩的是复古Rock N’ Roll 的路线,老摇滚的痕迹很重:复古特点很鲜明的的Star 、Take Us Alive 、Slide ,慢版柔情歌曲Ghost 、Interface 、Peace ,保持了Extreme 一贯作风的Run ,还有一首带点朋克感觉的Flower Man 都向大家宣告,我们的极端又回来了!Nuno 终于不再去搞他那蹩脚的Grunge ,又回到摇滚的怀抱了,技术一点也没有生锈,变得更加老奸巨猾、游刃有余。这是一张很好听的唱片,我们不用去要求什么金属啊摇滚啊什么的,好听是最重要的,《Saudades de Rock》做到了,没有让期待的人失望。
初识 Extreme 乐队应该在94 ~ 95年间,引路人是一本旧的《音像世界》杂志。当时刚开始对摇滚有兴趣的我和一帮同学经常在学校外的小书店里租过期的《音像世界》杂志来“研究中外摇滚”。我们在某期乐评栏目“摩登谈话”中惊奇的发现一张唱片被打上了四颗半星的高分,就是 Extreme 的乐队的 1992 年专辑《III Sides Of Every Story》。根据我们对杂志的研究,能被“摩登谈话”评为四颗星高分的唱片并不多,这次居然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一张被打了四颗半星的唱片,几个人当时都很惊奇。后来我慢慢知道另外还有 Bon Jovi 的《New Jersey》、达明一派的《意难平》、Matellica 的《Garage Inc》和 Sheryl Crow 的《The Globe Sessions》等四张唱片被打过四颗半星。
再在95年的某期《音像世界》上的“唱片街”栏目里(一个类似“摩登谈话”的乐评栏目,不过不给唱片打分),我再次看到 Extreme 乐队的名字,这次介绍的是他们的当年专辑《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从乐评的口吻来看这张唱片还是相当不错了。
再推到95年11月左右,那时在杭州读书的我与同学闲逛时走进一家音像店,那里的老板对打口磁带还是很重视的,基本把每盒磁带都封面朝外整齐的放在有玻璃门的柜子里,而不像大部分买打口磁带的那样几十盒磁带侧面一排放一个小纸箱里,让你挑的累。我走进去一看很快在柜台里发现一个熟悉封面(其实那时候的我也认识不了几个封面)——这盒《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的打口磁带,出于对 Extreme 乐队的景仰,当下我便买了一盒。
可是回到寝室初听磁带后我的感觉并不好:他们的音乐始终给人一种苦涩、粗糙和暴怒的感觉,而且不是传统布鲁斯或者金属式的那种感觉,而且整盘磁带也找不出一首旋律特别好的热门歌曲,按现在定义,这是一张属于慢热型的专辑。当时的的我刚接触欧美摇滚音乐,不太懂得欣赏,也不太懂得识别乐队器乐演奏,我脑子里还没有个优秀摇滚的定义,那时候我相对更容易接受 BON JOVI 这样类型的音乐,于是在以后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我都将这盒《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磁带放在抽屉的角落里而不去听她。
此后的时间里我漫漫的买到了 Extreme 的其他打口磁带,当时觉得他们《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之前的音乐能入耳多了。
一直到1998年情况才有所改变,当时我一位先毕业的学友托我在杭州帮他买点卡口 CD 或磁带,也没目标,只要我觉得好的就买来。那次我去买磁带的摊的时候不巧新货不多,我只能“矮个里挑长”的帮他买了几盒磁带,其中就包括这盒《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到底这盘带的评价还是不错的。“磁带买来总得听听吧!”,再说这专辑我也有几年没听了,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理将这磁带放进了单放机里…… 结果一遍听下来我的感觉却来个大变样,我突然觉得这张本着反朴归真的专辑非常和我的胃口,那些粗听有些粗糙音色下其实是乐队吉他手 Nuno 更随意但也是更精心的铺排,配合主唱 Gary Cherone 苦涩而暴怒的演唱,非常棒,听这盒磁带可以让我感觉无比的舒畅,是精神上狠狠的宣泄了一把那样的舒畅。这样的感觉是在乐队前三张专辑中华丽的重金属效果器音色下听不到的,《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专辑里乐队便放弃了自己在前三张专辑中充满青春朝气、激昂的歌唱风格,只可惜我是三年后才理解了乐队的用心良苦。
再听时候发现专辑里面真是好歌一首接一首,强劲的有“There Is No God”、“Cynical Fuc k”,迷幻而激烈的有慢歌“Tell Me Something I Don’t Know”,还有“No Respect”中不知道是吉他演奏出来的还是人声处理过的特殊效果,更别提纯器乐歌曲“Midnight Express”(听了歌曲中 Nuno 的吉他演奏,没人会不佩服他的吉他),还有歌曲“Evilangelist ”,我特喜欢歌曲中吉他 SOLO 部分,喜欢那种有点让人摇头晃脑跟着纽动的感觉,当然专辑里还有其他好歌,就不一一例举了。
1999年11月我很意外买了一张《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的钻眼CD,我基本不买钻眼唱片,但这张例外,机不可失,机不再来。–By @rock80

专辑曲目:

资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积分获取

  • 普通用户特权:0.1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无需积分
  • 长期会员用户特权:无需积分推荐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